top of page
我的故事
  • 创始董事, Pantai Therapy Centre, Phileo Damansara 1, PJ

  • 高级讲师, London College of Clinical Hypnosis Singapore & Malaysia since 2013

  • 研究催眠治疗师,  慢性疼痛研究中心, 马大医学中心

  • 前任财务秘书, Malaysian Society of Clinical Hypnosis  (2014-16)

  • 科学主席, Inaugural Malaysian Conference on Clinical Hypnotherapy 2015

  • 英国-Breathworks 正念静观减压及健康课程导师

  • 英国-正念在学校(MiSP).b青少年正念课程认证导师

  • Affiliate Member of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 Malaysia since 2014 

  • Featured at Guang Ming Daily May 27, 2016 on Health Matters (click here)

  • 【醫展身手】捨藥廠高職厚薪 高德賢學催眠從心出發 [点击这里]

  • Featured at Focus Week Malaysia Jan 2016 on That's LIfe (click here)

Personal Close Up: Featuring at Focus Week Malaysia, January 2016 (click here) and Guang Ming Daily May 27, 2016 (click here)

【醫展身手】

捨藥廠高職厚薪 高德賢學催眠從心出發

(吉隆坡訊)47歲高德賢在成為臨床催眠治療導師前,曾在著名國際藥廠工作了20年。有微生物學系背景的他,當時負責藥物隨機對照試驗(RCT)及新藥推廣的工作,對各種疾病及藥物認識尤深。這些年來,他了解藥到病除的道理,卻也深明病患的心理因素不容忽視,繼而報讀催眠治療課程。幾經深思熟慮後,他捨棄高職厚薪的藥廠工作,全程投入臨床催眠治療工作,為病患提供心理治療。

訪問是在高德賢的催眠治療室進行,窗外陽光照射在鵝黃色牆壁上,令人感覺溫暖。房間中央是一張舒適的沙發躺椅,筆者坐在這張躺椅完成訪問,似乎下一秒就進入被催眠的狀態.

高德賢徐徐道出自己的故事,他在大學時修讀微生物學,所學的是各種菌類以及菌類所帶來的疾病,畢業後進入藥廠工作。

約二十年前,正值藥物領域蓬勃發展,許多新藥陸續推入市場,而他在大學所吸收的學術知識,剛好可以學以致用,協助他在事業上大展拳腳,他因此對各項藥物有了深一層的認識。

在藥物試驗過程中,他發現病患認為安慰劑(placebo)也有助於病情;須知安慰劑並非真正的藥物,可是由麵粉等其他成分製成的“藥"。自此,他了解藥物固然重要,然而病人的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視。他認為,當時的藥物發展已達頂限,若要突破,不能僅靠藥物,也須克服病患的心理因素。

朝疾苦暮奢華心難受

約莫八年前, 他在偶然機會下接觸到倫敦臨床催眠學院(LCCH),激起了他欲探討病患心理的興趣,他因而報讀催眠課程。上課期間,他仍到藥廠上班。曾有一段日子,他早上到緬甸難民營,為心靈受創的年幼孩子進行情緒管理;晚上則因工作關係,陪同高層應酬,享用昂貴精緻晚餐。在同一天內,他深刻感受到人間疾苦,也獲得極致物質的享受,兩者之間的差異頗大,他深感如此的日子無法延續下去,他是時候做出抉擇。經深思熟慮後,當年40歲的他決定脫離舒適區,辭去藥廠工作,朝向催眠治療的軌道發展。

催眠狀態仍有意識

說起催眠,人們似乎深受電影所影響,腦海總會浮現催眠師對着病患一邊搖擺手中的鐘錶,一邊讓病患放鬆,病患漸漸進入催眠狀態,說出不為人知的秘密的畫面,這為催眠添上一絲絲的神秘色彩。

高德賢聽後莞爾不已,他說,人們在接受催眠時並非進入完全不清醒狀態,催眠師會讓病患放鬆,慢慢引導病患道出問題,並追溯根源,再引導病患接受及解決問題。

他指出,當醫生診治病人多時,尤期給了適當的藥物及治療後,卻不見病情有起色,醫生或會建議病患接受催眠治療,以了解箇中是否與心理因素有關。他聲稱,現代人面對精神威脅時,會發揮自我保護本能,如抵抗(fight)、逃避(flight)或僵硬(freeze),然而人們卻不懂得如何拿捏當中的技巧。

“人們往往以恐懼作為出發點,倘若我們了解恐懼後,就可從健康的角度出發,讓人生取得平衡。"

 

精神分裂者不宜催眠

高德賢說,催眠治療適用於憂鬱症、恐懼症及失眠症人士身上,惟不適用於精神分裂症患者。

他指出,每次催眠療程約為一小時至一小時半,療程次數視個人而定。

“一般病患平均需要3至5個療程,但也有病患曾接受14個療程。"

每一次,他會準備多項問題,待觀察病患回應後,才陸續提問。他認為,催眠治療講求與病患之間的信任,惟有些病患性情急躁,希望在短短一兩個療程就能取得成效。也有病患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接受催眠治療,對於病患的猶豫,他給予體恤,“對陌生人打開心坎,確實需要勇氣。"

轉移注意力緩解腹痛

催眠治療可透過轉移專注力,協助患有腸胃功能障礙(GI disorder)患者,讓他們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。

高德賢指出,腸胃功能障礙病患因擔憂不定時腹痛發作,抗拒外出,整個人被腹痛牽著走,造成身心疲憊。

他分享一個案例,一名患有腸胃功能障礙的導遊,因擔心腸胃不舒服,在工作期間需頻頻上廁所,繼而造成莫大的壓力。

“除了定時服藥,我們可以教導病患分散腹痛的注意力。若是擔心在堵車時段腹痛,則可看看窗外風景,或與司機及遊客們聊天,放鬆心情。"他解釋,這麼做可分散腹痛的注意力,把注意力轉移至正面的事情,避免疼痛感擴大。

找回最初的自己斷煙癮

戒煙也是病患找上催眠治療師的原因之一。高德賢指出,催眠治療將會協助病患找回最初的自己,即那個未對香煙上癮的自己。

他聲稱,一般人戒煙依靠意志力,然而這種對抗可能會導致疲憊,甚至無法取得成效。

“在最初的時候,我們就不是煙民,只要我們找回那個不抽煙的自己,香煙對你而言,再也不算什麼。"

他聲稱,催眠治療也會教導病患戒煙的呼吸法,調整呼吸,雙管齊下,屆時戒煙就不是難事。

 

助幼教打開10年心結

高德賢指出,病患在接受治療期間,或會回到曾受創的人生階段,病患會在那個時刻哭喊,以釋放悲傷或恐懼的情緒,治療師就是藉此協助病患把心結打開。

他舉例,一名幼兒園教師每年到了特定的月份及時段,心底就會冒出莫名的恐懼。在細問下,原來她於10年前曾與男朋友大吵一頓,男友隨即飛往峇里島。

逢男友逝世月莫名恐懼

兩人隨後透過電話溝通,仍然吵得不可開交,不歡而散。當她再次打電話給男友時,對方卻未接上電話。原來她男友在當地淹死了,永遠無法接她的電話。自此每年到了男友離世的月份,莫名的恐懼感就會不斷侵襲她。

這名幼兒園教師的心結依然停留在10年前那天,每當想起兩人的最後對話,內容盡是數臭對方,她久久無法釋懷。

她在療程中放聲痛哭,把多年匿藏在內心想與男友說的話一一傾訴,釋放心中的壓抑,心結隨之打開。

 

心如大海包容病患

每當為病患治療時,高德賢深切感受到對方的悲痛,自然而然地吸收了不少負能量,但他的心猶如浩瀚大海,包容這些接踵而來的海浪。

“若在進行治療時,我把心關上,病患馬上就會察覺到,而這個距離感會導致病患不再信任我。"

他聲言,人生並非只有美好的一面,他只不過以寬容態度包容他人生活的悲傷。

他希望為病患樹立榜樣,學習接納及包容生活上的挑戰。

 

運動減壓靜坐充電

每次吸收他人的悲傷也不是辦法,高德賢透過大量運動來自我調整。他宜動宜靜,爬山潛水為他消除壓力,太極靜坐則為他恢復能量。

詢及是否滿足於這份工作時,他聲稱,這份工作可從心靈上協助他人改變人生。

此時,他提及另一段把幾乎放棄人生的年輕人拉回正常人生軌道的經歷。從他由衷的笑容發現,當初中年轉行的決定,似乎已把中年危機化成轉機,人生又有了更多的希望。

 

【Profile】
高德賢,47歲,來自霹靂怡保,畢業於國大微生物學系。畢業後進入藥廠工作約二十年,雖然對各種藥物有所認識,但發現病患的心理因素更重要。於8年前對催眠治療產生興趣,報讀倫敦臨床催眠學院(LCCH)催眠治療課程,成為臨床催眠治療師兼課程導師。

光明日報/良醫:葉珮盈.2016.5.27

bottom of page